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?桃花源记阴谋论

发布时间:2023-01-13 09:56:38 来源:未知 编 辑:9W编辑✔
《桃花源记》中隐藏的惊天阴谋,我们通常认为《桃花源记》是陶渊明对于古代社会啊这种黑暗的一种憎恶,于是,就想象出一个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的向往,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他单纯想象的,在历史中确有所本,确有其真实的依据。
 
我们来看一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,是东晋的末期和南朝的初期,这个时候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,兵连祸起,很多人,为了躲避战乱,拒足自保,进入深山老林,那么他们在那开荒种地,躲避朝廷和外围的土匪,蛮夷的入侵杀掠,但是他们有什么问题?他们躲避了政府的管辖之后,政府就少了一块税收,少了一块兵源。所以当局面稍有安定的时候,历代朝廷就会悬赏让人进山,去把这些隐藏在深山中的人找出来,来扩充自己的税源和兵源的基础。
 
那“武陵渔人”,实际上他打鱼并不是他核心目的,他的目的就是要去找这些隐民,然后来获取这个悬赏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你要打鱼的话,一定要去水面开阔深厚的地方,那才有鱼,你为什么要沿溪而上,沿溪而上那有鱼吗?那水那么浅,那么急,所以他目的不是打鱼,是要进去找人,找到人之后,人家对他还不错,好吃好喝招待着,还跟他说"出去之后一定不要报官,这事装不知道”,但是他怎么做呢?“处处志之”到处做记号,然后马上“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”这三句话体现出当天他动作的急切,紧急就报官了,报官之后马上派人去找,结果人家桃花源记的人早知道你们会这么干,所以把记号全都给抹掉了。
 
紧接着,后边南阳刘子骥知道这事“欣然规往”,组织勘探队再去找人,哪知道还没找,就一病不起死了,为什么死了?很有可能就是非正常死亡,有可能是桃花源的人,知道南阳刘子骥要去勘,所以提前埋伏杀手,把南阳刘子骥给杀了,也未尝可知。
 
所以,这个事远没有大家通常解读想象的那么自然,那么美好,实际上恰恰是反映出古代在乱世之中,聚族自保的人,他们跟朝廷的一场博弈,这就是《桃花源记》背后隐藏的惊天阴谋。

 
还有个鬼故事解读版本:
 
文章的第一句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”,渔夫分明是以捕鱼为业,很可能几代人都是渔夫。渔夫最讲究对天气和地形的判断,周围哪里有个老鼠洞都一清二楚才对,怎会不知走了多远?
 
“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”。在古代,桃木又称降龙木和鬼怖木,乃辟邪驱鬼之用,比如桃木剑。“中无杂树”就更诡异了,附近无人打理,谁见过深山老林里只有一种树木,那很可能是隔绝墓葬的纽带,刚好桃园的尽头就是通往世外桃源的入口。
 
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”刚开始狭窄到只能勉强通过,一人才走了几十步就豁然开朗。这描写的不就是古时候的墓葬通道吗?而且几十米的距离就能连通内外,自秦汉到魏晋,几百年里面的人竟然没有一个出来,那是不是在说活人能进入,而死者却出不来呢?
 
陶渊明说,里面“屋舍俨然,井井有条”。细想古代,除了大型城市稍有规划,村落都是错落交叉,但相反,人们对坟墓道颇为讲究,大多整齐排列。
 
文章还说“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”秦汉魏晋几百年过去,衣服款式竟然和外人一样,难不成里面设计师的思维如此超前?这只有一种解释,那就是后代人在清明节前后捎给先辈祖宗的纸钱、寿衣。
 
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”渔夫每到一家,都是大鱼大肉,桌上却没有米饭,谁家款待客人没有主食还如此丰盛呢?也只有一种解释,那就是供奉死者的祭祀品。
 
“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”幸福指数这么高的地方,渔夫为什么不直接留下,而是偷偷离开?离开后也不是带领家人返回,而是跑去告诉了太守,能解释的就是渔夫发现的是大墓,报告太守是为了获得奖赏。种种迹象表明,桃花源很可能是一座墓葬,而非世外桃源。